10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公示《電動汽車芯片環境及可靠性通用規范》等142項行業標準計劃項目,公示期至 11 月15日,公眾可通過電子郵件(KJBZ@miit.gov.cn)反饋意見。此次公示聚焦電動汽車芯片核心技術領域,其中《電動汽車芯片環境及可靠性通用規范》作為代表性標準,直指產業轉型期的標準缺失痛點,將為車規級芯片的研發、測試與應用建立統一技術框架。

標準立項背后,是電動汽車芯片產業爆發式增長與質量安全風險并存的現實需求。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電動汽車芯片市場規模達186.5億元,同比增長34.2%,其中功率半導體、MCU 芯片占比超 75%;但行業長期存在 “標準碎片化” 問題 —— 國際車規芯片依賴 AEC-Q100、ISO 26262 等認證體系,而國內缺乏統一的環境可靠性標準,部分企業為壓縮成本將消費級芯片用于車載場景,其缺陷率(≤500PPM)遠高于車規級芯片(<1PPM),且僅能適應 0℃-70℃的室內環境,無法承受汽車 - 40℃-150℃的極端工況與振動沖擊。2024 年因芯片可靠性不足引發的投訴量同比激增 42%,特斯拉曾因采用消費級芯片導致車機頻繁死機,最終啟動大規模召回。
《電動汽車芯片環境及可靠性通用規范》的制定將填補這一監管空白。結合車規級芯片特性與產業實踐,標準預計明確三大核心要求:一是劃定多場景環境適應閾值,參照國際 AEC-Q100 Level 0 標準,強制要求芯片在 - 40℃-150℃溫度范圍、10G 振動強度下穩定運行,并通過濕度循環、鹽霧腐蝕等28項基礎可靠性測試;二是細分芯片類型制定差異化指標,針對功率半導體、MCU、AI 芯片等不同品類,明確封裝完整性、電磁兼容(EMC)、數據保持性等專項測試方法;三是建立全流程驗證體系,要求芯片從設計到量產需通過 “實驗室工況模擬 + 實車道路測試” 雙重驗證,確保批一致性與 15 年使用壽命達標。
此次公示的 142 項標準形成 “全產業鏈覆蓋” 格局,除環境可靠性規范外,還涵蓋芯片設計工具、封裝測試、質量評估等關鍵環節,與此前《關于推動新能源汽車與芯片產業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形成政策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