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卷”成為整個行業共同的痛時,吉利控股集團卻以前三季度總銷量超295萬輛,同比增長29%;新能源超159萬輛,同比增長68%,新能源滲透率高達54%的好成績,不僅創下了自己的歷史新高,也成為令行業艷羨的增長模板。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第三季度銷量首次突破百萬輛大關,成為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吉利控股集團今年全年突破400萬輛已無懸念。按照2024年全球汽車集團的銷量排名,吉利控股集團有望躋身前六。
強勁增長的背后,是吉利控股集團近年來圍繞智能電動化轉型,聚焦汽車主業,堅持科技創新,擁抱智能AI變革,長期堅持科技投入的結果。
它用自身的高質量增長證明,中國品牌已經具備了在技術、品牌和全球市場上,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的綜合實力。
1
回歸“一個吉利”
從分散出擊到協同作戰
分析吉利銷量增長的原因,必須回溯到去年9月發布的《臺州宣言》中提出的“回歸一個吉利”的戰略決定。
在過去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吉利嚴格踐行“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五大舉措,完成了極氪和的“雙劍合璧”,并進一步推進吉利汽車與極氪科技的合并事項。

這一系列整合的目的非常明確——通過品牌整合,打破內部壁壘,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從品牌布局看,極氪定位“豪華、極致、科技”,瞄準30萬以上市場;領克專注“潮流、運動、個性”,主打20萬及以上高端市場;吉利銀河定位“高價值的主流新能源品牌”,覆蓋10-20萬元主流市場;吉利中國星守住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和利潤。
從結果看,這四大品牌形成有效互補的良性生態,成為各自細分市場的佼佼者:吉利銀河作為“新能源精品車引領者”,前三季度銷量達87.5萬輛,同比猛增206%,成為集團銷量增長的主要引擎。領克品牌前三季度銷量突破24萬輛,同比增長24%,站穩主流合資品牌價格區間。極氪品牌前三季度交付超14萬輛,成為豪華新能源車的首選。

以今年市場最熱門的大型SUV市場為例,吉利一口氣推出了銀河M9、、極氪9X三款車型。其中,銀河M9以“價值重構”顛覆20萬級SUV市場,市首日大定訂單就突破2.3萬臺,成為市場最炙手可熱的“全能選手”;領克900用“技術平權”站穩30萬級高端市場,上市四個月累計交付超3萬臺,8月單月達7380臺,產能也突破7000臺/月,穩居細分市場前三;極氪9X以“全能標桿”沖擊50萬級豪華市場,上市13分鐘訂單破萬,70%用戶來自原有50萬元以上車型的增換購,印證了吉利高端化戰略已獲市場認可。
在新能源車高歌猛進的同時,吉利燃油車板塊同樣表現不俗。吉利中國星系列前三季度銷量突破91萬輛,逆勢同比增長5%,證明吉利沒有因電動化而放棄燃油車市場,而是采取“兩條腿走路”的穩健策略。

此外,海外市場也成為吉利銷量的重要增長點。前三季度,吉利汽車海外出口銷量近30萬輛,其中9月新能源海外銷量達14,631輛,占出口總量36%。從英國到澳大利亞,從阿聯酋到捷克、奧地利、瑞士,吉利的全球化布局正從簡單的“產品出口”向“品牌落地”升級。

可以說,“回歸一個吉利”后四大品牌的協同發展,為中國汽車品牌的向上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路徑借鑒。
2
從千里浩瀚到全域AI,
吉利重構汽車產業競爭邏輯
如果說,四個品牌協同發展是“一個吉利”的顯性成果,那么,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個吉利”下的技術整合和前瞻性投入。
以輔助駕駛為例,在整合之前,不同品牌都有自己的輔助駕駛系統和研發團隊,資源分散,容易重復投入。今年3月,吉利推出統一的千里浩瀚輔助駕駛系統,這套系統最大的創新在于其分層能力——從H1到H9五個層級,最低標配100TOPS以上算力,最高可達1400TOPS算力,覆蓋各品牌全系不同價位車型。

領克900成為搭載千里浩瀚H7的首款車型,其輔助駕駛能力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之后,包括極氪9X、全新極氪001等車型也均搭載了千里浩瀚H7系統,搭載H9系統的極氪9X也將于11月底開始陸續交付。此后,包括銀河星耀6和中國星全新東方曜系列也宣布了千里浩瀚H3系統上車,讓十萬級車型也能享受輔助駕駛帶來的便利和安全提升。
在智慧座艙方面,今年8月,吉利宣布聚焦“一個座艙”,通過統一的AI OS架構、統一的AI Agent、統一的用戶ID,實現AI座艙All in One。同時,吉利發布了基于5層AI座艙原生架構打造的新一代AI座艙操作系統——Flyme Auto 2,并首發了全球首個可大規模上車的汽車超擬人智能體“Eva”, 不同于傳統的語音助手,Eva能理解、會思考、可預判、會執行,是一個更聰明、更懂用戶、更有趣的出行伙伴,引領座艙正式進入AI新時代。

事實上,早在今年1月,吉利就正式發布了行業首個“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將AI技術貫穿于架構、動力、底盤、座艙等智能汽車全域。AI座艙的發布,正是這一技術體系開花結果的體現局,也是吉利對汽車產業發展的重新定義。

這些創新技術的開發和持續投入,正是吉利在市場上屢創新高的根源所在。因為在新能源時代,技術已經成為品牌溢價的重要支撐。

正如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所說:“造車,我始終認為就是一場馬拉松長跑,就是要把別人看不見的東西扎扎實實地投下去。2021年到2025年,吉利的研發費用投入了1000多億元;近11年,整個吉利總研發投入超過了2500億元。前面幾年,已經完成了我們的基本投入期,現在進入了‘收獲期’。”
“
結語
當行業還在價格戰的泥潭中內卷、在技術路線的迷霧中徘徊時,吉利用一場“回歸一個吉利”的自我革命,為中國汽車產業上了一課:真正的競爭,早已從單一產品的搏殺,升維至整個產業生態與體系力的對決。
從“三電自研”的硬件基石,到“全域AI”的軟件靈魂,吉利完成了從汽車制造商到科技整合者的關鍵一躍。“一個吉利”的戰略精髓,不在于簡單的收縮與合并,而在于從“分散出擊”到“協同作戰”的轉變,它讓技術、供應鏈與品牌力形成了無懈可擊的“飛輪效應”。
吉利的故事證明,穿越產業周期的密碼,并非追逐每一個短暫的風口,而是堅守長期主義,構建一個能夠內生進化、協同共榮的生態系統。這不僅是吉利的體系性勝利,更預示著中國汽車工業從“追趕”到“并跑”,乃至在下一賽段“引領”的全新競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