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場電動化,下半場智能化。這條汽車產業轉型的路徑也同樣受用于中國汽車產業出海。
9月9日,2025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IAA)正式開啟。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此次共有748家展商參展。其中325家來自德國本土,423家來自其他國家。具體來看,中國展商數量排第一位,共116家整車、零部件以及相關企業參展,幾乎占了海外參展商的三分之一。
蓋世汽車觀察到,在本屆車展,中國汽車產業的海外輸出正呈現更為吸睛的智能化趨勢。
一直以來,德國憑借深厚的汽車工業底蘊、嚴苛的技術標準與成熟的市場生態,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 “高地”,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進程中公認的 “最難攻克的市場之一”。
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這一格局正被中國企業的 “系統性進攻” 所打破。
在慕尼黑車展開啟前后,地平線、輕舟智航、小鵬汽車、卓馭科技、Momenta、百度等一批中國汽車科技企業密集在德國“落子”:從慕尼黑設立歐洲總部、研發中心,到不倫瑞克構建本地化運營團隊;從與大眾、、高通等國際巨頭達成戰略合作,到宣布2026年在慕尼黑啟動L4級Robotaxi運營服務,中國企業正以全方位、多層次的布局,深度融入德國汽車產業生態。
這不僅是中國汽車技術實力的集中體現,更是全球汽車產業重心從傳統制造向智能科技轉移的重要信號。
在德國,為歐洲?
隨著中國新能源智能產業快速迭代,不少以德國為首的歐洲主機廠和零部件廠商逐漸開啟戰略轉型,它們無一不高喊“在中國,為中國”的口號,試圖將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等向中國本土轉移,以更契合中國本土汽車市場的需求。
與此同時,當前中國智駕企業對德國市場的 “進攻”,也早已超越單純的產品出口,而是通過在德國設立實體機構、組建本地化團隊、適配歐洲法規與用戶需求,構建起 “能接單、能落地、能閉環” 的完整作戰體系。
這其中,最為受到關注的無疑是地平線和輕舟智航歐洲總部的成立。
9月8日,地平線于IAA展會期間宣布,其位于慕尼黑的歐洲總部正式成立。以構建面向歐洲市場的本土化運營能力,為中國及全球車企在歐洲市場提供技術支持,并加速智能駕駛技術的全球化落地。
這意味著,它不再只是“國內設計,出口交付”,而是真正在歐洲構建“能接單、能落地、能閉環”的作戰陣地。

圖片來源:地平線官網截圖
無獨有偶,9月8日,輕舟智航也正式宣布啟動全球化戰略,將在今年第四季度于德國設立QCraft歐洲總部,負責開展產品技術研發、安全&認證&測試及運營等核心工作,同時開啟歐洲本地化團隊招聘,加速產品方案的合規落地與場景適配,標志著輕舟智航正式進軍歐洲及全球市場。
仍然是在同一日,卓馭科技于IAA迎來歐洲首次亮相,并正式發布其歐洲市場戰略。
據悉,卓馭科技將以德國為支點,在不倫瑞克設立德國分公司。該分公司啟動涵蓋研發、測試、商務等多職能的團隊組建,以實現對歐洲區域需求的快速響應與深度支持;此外,該公司還計劃分階段部署可擴展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及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覆蓋 L2 級輔助駕駛至 L3 / L4 級自動駕駛),并著重構建冗余安全架構,確保技術體系符合歐盟法規要求。
卓馭科技還將面向歐洲市場推出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多模態交互平臺及新一代感知模塊(如激光雷達-攝像頭融合系統),進一步完善產品矩陣。
卓馭科技研發副總裁馬陸在高通與英偉達技術對談中表示,該公司已實現基于高通SA8650P平臺的規模化量產,并推出基于SA8775P的首個無圖城市領航方案。此外,搭載該平臺的紅旗天工05車型在慕尼黑完成復雜道路驗證,成功應對環島、窄路及有軌電車混行等典型歐洲場景,體現出系統的全球適應性與部署能力。
預計明年,卓馭科技測試車輛與場景將覆蓋德國全境,算力及基礎設施投入也將持續擴大。
在智駕廠商之外,以“智能化”為標簽的小鵬汽車,也在9月10日宣布作為全球第九大、歐洲首個研發中心,小鵬汽車德國慕尼黑研發中心正式啟用。
據悉,這是小鵬在歐洲落地的首個研發中心,亦是繼美國硅谷、圣地亞哥研發中心之后,小鵬汽車在全球版圖上的第9大研發站點,標志著小鵬全球化研發網絡向歐洲市場深度延伸。以 “In Europe, With Europe” 為核心戰略,小鵬德國慕尼黑研發中心將與硅谷、圣地亞哥研發中心形成協同。
從L2到L4,從“落戶”到交叉合作
正如前文所述,卓馭科技計劃分階段部署可擴展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及自動駕駛系統,涵蓋L2級輔助駕駛至L3/L4級自動駕駛功能;地平線本次展出的核心產品包括征程®6系列計算方案及HSD城區輔助駕駛系統;德賽西威展示了包括第五代智能座艙平臺G10PH、車身域控制器iBCM2.0、48.2寸遠端屏、雙15.6寸mini LED Local Dimming顯示屏、3D AR-HUD、全棧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在內的多款極具創新性的產品。
此外,愛芯元智也在本屆IAA首度展出聯手行業領先的AI視覺感知技術公司STRADVISION打造的基于M57芯片的輔助駕駛解決方案DEMO,該方案適配全球化輔助駕駛系統開發;黑芝麻智能武當系列芯片專注于跨域計算,武當C1200家族中的C1236是本土首款單顆支持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芯片,C1296是行業首顆支持多域融合計算的芯片。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部分廠商表示公司提供“涵蓋L2級輔助駕駛至L3/L4級自動駕駛功能”的產品。
如果說,其L2級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面向主機廠,那么其L3/L4級自動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面向德國以及歐洲的哪一目標市場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IAA開啟前期,我國的L4級自動駕駛廠商,提前開啟了進入的德國的進程。
8月4日,有報道稱其從百度處獲悉,蘿卜快跑與Lyft達成戰略合作,將于2026年通過Lyft平臺率先登陸英國、德國市場。根據規劃,雙方將在歐洲市場逐步擴大規模至數千輛,實現無人駕駛的規模化落地。
該消息發布后,百度、Lyft美股雙雙上漲。截至彼時收盤,百度漲1.75%;Lyft漲3.38%,市值超59億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2012年的Lyft總部位于美國舊金山,是美國第二大平臺,截至2024年,占據美國約39%的市場份額。2019年3月,Lyft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全球網約車第一股”。

圖片來源:蘿卜快跑官網截圖
在百度之后,9月8日,與中國智能駕駛公司Momenta與Uber宣布,雙方將于2026年在德國慕尼黑聯合啟動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服務。與此同時,Momenta還與法雷奧簽約,將共同開發適配中國與全球市場的中高階ADAS系統。
實際上,早在今年5月,Uber與Momenta宣布達成戰略合作,計劃在美國和中國以外的國際市場,將自動駕駛汽車引入Uber平臺。Momenta與Uber在慕尼黑的Robotaxi服務上線后,當地市民可通過Uber平臺呼叫到Momenta提供的Robotaxi車輛,體驗自動駕駛出行服務。
Momenta CEO曹旭東表示,在慕尼黑開展L4級自動駕駛,將有機會展示Momenta以AI驅動的Robotaxi技術如何變革城市出行方式。目前Momenta已與梅賽德斯-奔馳、寶馬等德國豪華汽車品牌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

圖片來源:Momenta官網截圖
據了解,Momenta自創立之初提出了“一個飛輪兩條腿”戰略,實現L2級智能輔助駕駛和L4級自動駕駛Robotaxi“兩條腿”相互打通、協同和快速迭代。相較于行業內其他Robotaxi方案,其復用量產車型開展Robotaxi業務,L2和L4采用統一的軟件算法架構、統一的傳感器方案,能夠更早實現Robotaxi的規模化落地和商業閉環。目前,搭載Momenta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量產規模已超40萬輛。
顯然,在智駕上游,自動駕駛廠商更側重于在德國本土建立“大本營”,在以L4級為主導的智駕下游,自動駕駛廠商采取以“交叉合作”的形式滲透德國乃至歐洲本土市場。
縱觀上述企業在歐洲市場的落腳點,無論是設立總部及研發中心,還是商業化市場拓展,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德國。
此前曾長期被視作“難以攻克”的汽車市場腹地,為什么突然間涌入了這么多中國的智駕隊伍?
是德國市場變得“簡單”了?還是中國智駕廠商變得“更大膽”了?
電動化帶動智能化,德國正成為智駕“沃土”?
實際上,在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出海德國的背后,正是中國汽車產業電動化趨勢的推動。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其中,出口106萬輛,同比增長75.2%。另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方面預測,若按照10%的增長速度,今年下半年汽車出口有望達到400萬輛,全年出口量或將突破700萬輛。
具體到歐洲汽車市場,央視新聞報道稱,根據歐洲一家知名汽車市場數據分析機構的數據,今年7月份,中國汽車在歐洲市場銷量繼續保持強勁勢頭,其中純電動汽車的銷量份額達到9.9%。
這家機構的數據同時顯示,中國品牌在歐洲整個汽車市場的占有率已達5.3%,連續三個月突破5%大關。

圖片來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華使領館官網截圖
業內分析報告預計,到2030年,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歐洲的年產量將增加80萬輛,而歐洲本土車企則可能會關閉相當于1.5家工廠,約40萬輛的產能,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從“運營模式”和“市場格局”兩方面改造全球汽車業,至2030年,歐洲市場10%的份額將歸于中國汽車制造商。
在歐洲市場上的強勁表現,使多家整車企業也加快了進軍歐洲市場的步伐。這其中,德國汽車市場中中國車企的身影逐漸增多。
蓋世全球汽車產業大數據系統顯示,2025年上半年,德國汽車市場呈現顯著分化。
乘用車新車注冊量同比下降4.7%至140.3萬輛。在傳統燃油車需求疲軟的背景下,新能源車成為核心增長引擎:純電動車(BEV)銷量為24.9萬輛,同比激增35.1%,市場份額提升至18.4%;插混車型(PHEV)銷量為13.9輛,同比暴漲55.1%,兩類車型合計占比達28.6%,推動電動化轉型加速。
同期內,比亞迪銷量飆升426%至6,323輛,小鵬暴漲3335.5%至1,065輛。
根據蓋世汽車觀察,目前有包括上汽名爵、比亞迪、蔚來、小鵬、領克、嵐圖等多家中國車企先后進入德國市場。
這些國內車企,為中國智駕廠商出海德國以及歐洲架好了堅固的橋梁。
例如,地平線已支持包括上汽、比亞迪、奇瑞、長城、長安、嵐圖及蔚來在內的7家中國車企,覆蓋超過25款出海車型。在此次地平線IAA展臺上,蔚來旗下歐洲版firefly螢火蟲車型的亮相,該車型標配地平線征程計算方案。

蔚來歐洲版firefly車型;圖片來源:地平線
在外資車企方面,包括大眾汽車、日本最大汽車集團在內,已有9家合資車企與地平線達成30款車型定點合作。
在車企之外,不少國內智駕廠商與德國本土零部件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
作為全球汽車產業的發源地,德國本身就擁有極其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包括博世、大陸、采埃孚、馬勒、巴斯夫、英飛凌、蒂森克虜伯、德科斯米爾、克恩-里伯斯、通快、海瑞恩、托克斯、舍弗勒、博澤、科德寶、偉巴斯特、科世達等。
其中,今年8月,文遠知行宣布推出與博世合作的一段式端到端輔助駕駛解決方案 ——WePilot AiDrive,距離雙方合作的兩段式端到端方案量產上車僅半年。據悉,目前,WePilot AiDrive已完成核心功能驗證,預計2025年內實現量產上車。
地平線也與多家國際供應商建立合作。包括基于征程6B的博世第四代多功能攝像頭項目,預計于2026年6月交付;以及通過合資公司智駕大陸在歐洲開展全場景路測。
對于國內專注于L4級自動駕駛的企業來說,德國是全球首個為L3級自動駕駛制定詳細法律并允許其上路的國家。
德國先后于2017年、2021年兩次修訂《道路交通法》,并于2022年出臺了配套的《自動駕駛條例》,成為世界上首個為L3和L4級自動駕駛汽車立法的國家,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建立了相對正式、完整的自動駕駛監管法律制度體系,消除了企業的法律風險。這種法律的確定性和前瞻性對企業極具吸引力。
尾聲:
當自動駕駛的浪潮席卷全球,德國——這個曾經以機械精密定義汽車標準的國度,正成為中國智能駕駛技術出海的“試金石”與“演武場”。從IAA展會上的116家中國展商,到慕尼黑街頭悄然駛過的智能測試車;從地平線、輕舟智航落子歐洲總部,到百度、Momenta與Uber、Lyft攜手布局Robotaxi,中國智駕企業正在用技術實力書寫一場深刻的產業變局。
這不再是一場簡單的產品出口,而是一次生態級的深度融合。中國企業帶著電動化先發優勢積累的數據迭代能力、算法工程化經驗與跨界創新基因,直面全球最嚴苛的技術標準、最復雜的法規體系與最成熟的競爭對手。在這種高壓環境下,每一家企業的“德國征程”都是一場淬煉——既要在合作中學習德國工程師的嚴謹與系統思維,也要在競爭中證明中國創新的速度與韌性。
更重要的是,中國智駕出海的深層意義遠超商業本身。它標志著全球汽車產業正在從“西方技術+中國制造”的舊范式,轉向“中國技術+全球市場”的新格局。當基于中國場景訓練的算法開始理解歐洲的環島與有軌電車,當中國芯片支撐起德國豪華車的智能駕駛系統,這場技術遷徙正在重新定義全球創新網絡的流動方向。
展望未來,中國智駕的“德國故事”仍面臨諸多挑戰:數據合規的復雜性、文化融合的長期性、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但正如所有偉大技術變革的規律——真正的創新終將跨越疆界。那些在德國扎下根的中國企業,不僅是在開拓市場,更是在參與構建智能出行的全球標準與未來圖景。
在這場百年汽車工業的轉型長征中,中國力量正從追隨者變為并行者,并向著引領者的方向加速駛去。而德國,正是這條賽道上最值得征服、也最能證明價值的關鍵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