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盤智能化是汽車技術發展的核心趨勢,涉及多系統協同控制、AI集成及線控技術,以滿足輔助駕駛對高精度響應和冗余安全的需求。本篇推文圍繞底盤的智能化趨勢、輔助駕駛對底盤的功能要求、協同控制挑戰、AI算法應用、硬件平臺演進及未來架構展開。
一、智能化對傳統底盤的挑戰與智能車控的引入
在底盤智能化進程中,早期設計僅依賴駕駛員指令進行轉向和制動控制,但隨著技術演進,需處理的協同任務顯著增多,包括轉向、制動、差速等多系統集成,導致控制系統復雜度大幅提升。面對日益復雜的控制需求,業界引入智能車控概念,旨在集中管理底盤各項功能,實現前饋控制優化執行效果,避免因執行器邊界不清導致的轉向角度不到位等問題。

智能車控還支持底盤系統間的冗余互補,例如轉向失效時可通過差速轉向替代,增強系統可靠性;同時,它集成個性化設置與AI算法,實現自學習功能以提升駕駛體驗。

此外,智能車控高效處理海量數據交互,減少通過AD系統或T-box的云端傳輸瓶頸,直接實現本地化數據收發,推動底盤智能化進程。當前,整車廠及等供應商正積極研發相關技術,旨在打破“黑盒子”式孤立控制,實現真正意義的底盤智能化,從而提升車輛整體性能和安全性。

二、功能豐富化與跨域融合趨勢
底盤功能正從單系統控制向預控制器集成演進,逐步涵蓋更多任務,如感知數據處理,以適應重駕駛需求和增加的傳感信號。

這反映出功能豐富化趨勢:整車廠開始采用BCBCM加VCU加VBU或BCM加VDC等跨域融合方案,預示著未來控制器需處理更多數據類型,包括聲、光、電傳感信息。隨著底盤傳感系統增多,預控制器需直接處理路面掃描、雨天檢測等感知數據,并采用AI算法進行邊緣處理,分散AD功能以提升實時性。

分布式處理探索成為焦點,例如將AD功能分散至邊緣單元,通過統一協同管理降低對高算力中央電腦的依賴,從而減少成本。高算力芯片成本高昂(約兩千至三千美金),促使業界尋求經濟高效的分布式方案,以實現輔助駕駛功能優化,同時平衡效能與成本。

三、感知數據處理與邊緣計算應用
傳感信號處理成為底盤智能化關鍵,需明確融合位置(AD或底盤域控制器)以確保實時性能。例如,歐洲團隊利用聲學傳感器處理路面附著系數,通過識別不同天氣下的胎噪頻率變化實現創新檢測;光學處理則依賴前置雙目攝像頭識別路面附著系數和積水狀況。

隨著聲光電信號需求增加,現有MCU可能不足,未來需高端MCU支持AI算法和深度學習并行處理。底盤預控制器可直接處理環境信息(如坡道、彎道),減少AD處理延時,這對CDC減震器和轉向系統實時控制至關重要。信息融合挑戰在于如何整合傳感器數據(如輪胎內部孔型傳感器反饋路面粗糙度),以提升車輛感知能力。

數字孿生技術應用顯示效率提升,例如ESC標定時間可從一年半縮短至四五個月,但需結合虛擬試驗場方法處理復雜路面屬性。

四、協同控制需求與實際挑戰
協同控制面臨系統間沖突問題,例如各子系統(如EPS轉向)擁有獨立安全余量和超調量,導致信號執行不一致或在特定條件下不響應。傳統控制器需先進行整車參數估計和測量,再通過仲裁機制確定穩定性判據以實現多目標協同;設計時必須明確每個系統的響應時機、程度及執行量,并設定介入退出條件以避免干擾。

在系統數量較少時(2-3個子系統),傳統一體化控制可行,但隨著CDC、CAS、橫向穩定桿等復雜系統增加,傳統方法效果不佳。實際案例顯示,國內整車廠在跑車配置增加時性能提升不明顯,因控制困難而被迫采用保守分段策略(如特定橫擺角速度下僅單一系統作用),導致急彎表現與基礎差速器無異。平順性控制同樣棘手,如Ride標定在粗糙路面需一年半時間,涉及沙地、石塊路等復雜環境,人力成本高昂。

五、模型控制與AI算法應用
模型預測控制(MPC)逐步替代傳統查表方法,通過在線滾動優化提升自適應能力,處理復雜路況約束。例如,預瞄懸架控制利用攝像頭識別15米遠路面起伏,調整減震器參數(CDC響應20-30毫秒,磁流變減震器可達3-5毫秒)以優化平順性;強化學習則通過數據訓練(如測量CDC電磁閥電流下的振動加速度)優化獎勵因子(如車身姿態系數)。

AI應用如橫向穩定控制無需詳細物理模型,僅需傳感器數據和參考模型輸入,但需大量數據云端學習(車端算力不足)。LQR算法比Skyhook方法更適用,結合學習與傳統邏輯(如Lookup表)可穩定車輛控制。AI模仿人類學習過程,例如操作執行器收集數據找出最優參數,但需解決功能安全校驗問題。

六、芯片與硬件平臺演進
芯片性能是算法落地的關鍵,當前主流如TC397雖高端但存在缺陷:缺乏虛擬化隔離島、網絡能力弱(僅支持百兆以太網),適用于單節點或三節點系統。未來需求多元,底盤系統甚至無需TC397級別;TC275(200MHz三核)已滿足大部分需求。國產化芯片如星馳(原NXP團隊)推出三核600MHz產品,接近SOC級別,支持虛擬化和數據路由引擎。整車廠正探索平臺部署,如在Apple系統集成底盤節點,實現靈活擴展(如TC497案例)。硬件設計需考慮冗余(雙芯片、雙路供電),執行器端如六相電機提升可靠性;區域化方案將大腦與執行器分離,優化功耗和通訊效率。

七、SOA架構與SDV發展
SOA(面向服務架構)改善多合一控制器設計,解決傳統CAN網絡通訊瓶頸。主導的SDV(軟件定義汽車)協會推動標準化,通過原子化服務抽象設備層(如調用制動或轉向服務),避免DBC文件保密問題。應用層組合服務管理硬件,無需關注具體形態;車控系統處理轉向、制動、懸架、驅動及能量管理(如CDC系統熱管理)。

借鑒AD技術,在控制算法和SOV架構上實現創新,但需處理通信方式挑戰(如大電流執行器需特定通訊)。車身智能執行器應用較多(小電流硬線控制),底盤域需漸進整合,SDV工作組聚焦上下層打通。
八、線控底盤與智能輔助駕駛需求
線控底盤是L4輔助駕駛必要條件,需冗余技術(如制動與轉向互備)和橫縱協調控制。例如,ESC在左右輪施加不同制動力可實現轉向冗余;系統級冗余由整車廠整體規劃,滿足功能安全。電控轉向防搶奪方向盤,同時規避法律風險(如乘客惡意操作導致事故責任)。

執行端帶感知功能,類似人類觸感(如輪胎傳感器反饋路面系數),輸入傳感量越多,AI學習結果越精確。馬斯克理念強調車輛學習能力而非預設規則;底盤域控制器協調執行器(驅動、制動、轉向),實現模塊化輔助駕駛架構。狀態識別(坡道、附著系數)是最大挑戰,現有算法多依賴反饋非前饋;整車模型需優化高加速度下動力學,預估方法需進一步研究。

底盤智能化正深刻重構汽車控制體系,通過智能車控中樞實現轉向、制動、差速等多系統協同,突破傳統“黑盒子”式孤立控制的局限。這一進程以AI算法驅動自學習能力、模型預測控制優化執行精度、分布式架構降低算力成本為核心,在冗余安全、感知融合和硬件演進三大維度取得突破。然而,復雜系統協同控制仍面臨狀態識別滯后、多目標優化權重分配、高精度模型構建等挑戰,需結合虛擬標定與數字孿生技術突破標定瓶頸。未來,隨著SOA服務化架構普及和線控底盤標準化,車輛將實現“感知-決策-執行”閉環升級,為L4級輔助駕駛提供毫秒級響應的動態控制基座,最終達成“人車路云”一體化的高級輔助駕駛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