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廣汽本田“換帥”一事塵埃落定。高洪祥自8月7日起擔任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董事、執行副總經理,成為廣汽本田新中方“一把手”。面對行業巨變,合資品牌主動謀求新生的做法并不罕見,新任掌舵者將如何為廣汽本田注入新動能值得關注。

據轱轆哥了解,原廣汽執行副總經理李進在2022年11月正式接任后,根據中國市場需求,推動全新工廠的建設,發布“蘊新智遠”計劃,以及在打造重磅車型e:NP1、P7等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上半年,廣汽本田累計銷量15.46萬輛。在2024年廣汽本田發布的“蘊新智遠”計劃中提到,以更智能、更綠色、更高效為戰略方向,面向2030愿景開展全領域的極限變革。

一年過去了,廣汽本田在銷量層面較2024年降幅收窄,全新新能源工廠投產,重磅純電SUV廣汽本田P7順利上市,說明大方向沒有走錯。不過,橫亙在高洪祥上任后的破局難題,還需要一一解決。
1
高洪祥接棒,廣汽本田換種打法
關于高洪祥的公開資料不多,轱轆哥了解到,其在汽車動力系統有深厚研究,曾任職廣汽豐田發動機有限公司(GTE)董事、副總經理。換而言之,全新中方一把手更偏向于技術派,廣汽本田的打法已變。

與之對應的是,廣汽本田的戰略方向或有調整。2024年,廣汽本田王牌車型完成換代,主推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本,至于本田拿手的i-MMD油混技術則被束之高閣。彼時看起來迎合了市場對于插混車型的偏好,事實是雅閣今年以來月均銷量僅保持在1萬輛左右。
此外,與Momenta、華為、DeepSeek等國內本土優秀科技企業合作,廣汽本田在進行產品工程本土化的適配過程中,沒能打造出本土化體系引領全新電子電氣架構、新能源專屬平臺。這導致了廣汽本田近兩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車還不夠本土化。技術派高洪祥的到來,或是要在技術、產品兩大領域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帶領廣汽本田找到電動化轉型的錨點。

值得一提的是,東風本田合資期限已延至2043年,而廣汽本田續約條款則遲遲未定。這意味著中日雙方的博弈尚未結束,雙方在戰略布局、盈利模式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因此,高洪祥上任后既要平衡合資雙方股東的利益,同時又要快速提升廣汽本田的銷量,任務不可謂不艱巨。
轱轆哥認為,在各合資車企都強調“更中國”的背景下,廣汽本田若不能提升中方管理層的話語權,在產品導入、技術方向、營銷模式等方面都被掣肘,很難完全發揮出真正的實力。
2
廣汽本田破局之路,如何打開?
廣汽本田手握Honda全球最先進的純電工廠(總投資35億元、年產能12萬輛),從制造工藝、數智化管理層面來看,都屬于領先水平。不過,廣汽本田這座全新新能源工廠亟需一款真正的爆款車型打頭陣。

畢竟同為日系品牌,廣汽豐田、東風日產甚至于沉寂已久的長安馬自達,都在2025年嘗到了電動化轉型的甜頭,依靠新車的高性價比、智能化配置打響了名堂。
而廣汽本田的銷量構成中,依舊是雅閣、皓影兩款王牌車型的燃油車撐起了大局。被寄予厚望,定位駕趣純電SUV的廣汽本田P7,雖有高品質和強于對手的駕控體驗,但其搭載的Honda Connect 4.0智導互聯系統、Honda SENSING 360 + 駕駛輔助系統,在20萬級價位里面優勢不大。

按照計劃,廣汽本田在2025年將陸續完成新款雅閣、新款皓影、新款冠道等車型的煥新。通過加固王牌車型的競爭力,穩住大盤銷量的做法,為廣汽本田爭取了一些進攻時間。到2027年,廣汽本田還將推出多款純電車型。
可以說,銷量承壓明顯的當下,留給廣汽本田的時間不多了。無論是與廣汽自主品牌在技術領域共享最新研發成果,縮小代際差距;還是形成以中方為主導的新管理模式,在本土化層面與中國優秀科技企業深入合作。綜合而言,廣汽本田既要搶窗口期,又要快速找到破局思路。

作為廣汽集團的主力合資品牌,廣汽本田是廣汽集團“番禺行動”的重要一環,高層人事調整是加速戰略轉型、提升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落子。此次雖是低調換帥,但廣汽本田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推進在新能源、智能化、創新營銷等領域變革,也釋放出擁抱新趨勢的積極信號。假以時日,廣汽本田重塑核心競爭力,將徹底完成電動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