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報社聯合主辦,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特別支持,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歐洲汽車工業協會聯合協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以下稱“泰達汽車論壇”)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舉辦。本屆泰達汽車論壇圍繞“增動能 啟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題,邀請重磅嘉賓展開深入研討。
在9月14日“綠色化新方案專題論壇一:“油電”新格局下的產業趨勢與戰略、技術再選擇”中,中汽數據有限公司清潔能源研究部部長徐樹杰發布“《氫能汽車藍皮書:中國車用氫能產業發展報告(2024)》”。

中汽數據有限公司清潔能源研究部部長 徐樹杰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專家,剛才聽了幾位領導對油電轉化過程的發展路線進行了探討,關于燃料電池汽車如何發展,我個人感覺它有點像班級里的“差生”。純電、混合動力以及燃料電池,雖然燃料電池汽車整體發展目前不及預期,在乘用車市場上的難度也確實較大,涉及成本因素、基礎設施等多方面挑戰。但我認為燃料電池在某些應用場景上仍有鼓勵和探索的空間。我會分享一些觀點供大家研討,希望為多元化的探討和溝通提供渠道。
接下來,我將從編制背景、發展歷程、報告內容以及產業建議這幾個方面,為大家做一些介紹。
首先,這本藍皮書的編制是基于全球能源發展進程、產業需求、行業路線探索,以及我國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開展的,旨在推動產業的政策制定、技術研究和前沿探索,特別是氫燃料電池的發展。
我們從2008年開始啟動編制,歷時近七年,這本藍皮書致力于成為氫能產業的記錄者、研究者、諫言者和推動者,全面追蹤氫能與燃料電池的發展進程。正如李主任所提到,目前發展確實未達預期,作為“差生”我們也要反思,問題究竟出在技術、政策,還是應用場景層面?當前的發展仍存在一些瓶頸,這也是下一步燃料電池企業和產業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這本報告自編寫以來,一直受到行業專家和相關機構的關注與支持。我們每年邀請各界撰文供稿,核心目的是匯聚行業智慧,共同研判燃料電池的未來方向、發展態勢以及面臨的挑戰。在此,也衷心感謝各位專家對我們工作的一貫支持。
整本報告分為七個部分,包括總報告概述、發展進程、標準研討、測試評價、市場應用、區域發展情況、國際燃料電池走勢與行業態勢。
從國家頂層戰略來看,氫能已被納入重要的能源戰略方向,氫燃料電池則是氫能應用的一個具體場景。另一方面,在技術層面,過去五年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國產替代部件取得長足進步,關鍵部件實現自產自銷,多項關鍵技術獲得突破,隨之而來的還有成本的持續下降。
燃料電池在多元化應用場景方面已開展諸多探索,尤其在工業化領域。目前,通過在五個城市示范群的推動,燃料電池已在商用車領域初步形成一定的應用規模。但與電動車年1000多萬輛相比,燃料電池車年產量尚不足1萬輛,整體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面對挑戰和問題,是否還要發展燃料電池汽車,是一個“靈魂拷問”。我認為,從未來技術多元化和應用方向來看,燃料電池可能并不適合乘用車,但在商用車、遠途物流、地域遼闊地區以及高海拔、低溫等特殊環境下,仍具備獨特優勢和適用場景。因此,我們應繼續堅持燃料電池技術路線的探索與發展。
從產業應用角度分析,燃料電池的功率水平已逐步從小功率向大功率拓展,以適應更多樣的應用需求。同時,制氫方式也呈現多元化。大家常關注新能源汽車是否“綠色”,若使用綠電,則燃料電池汽車在全生命周期內可成為真正的綠色產品。燃料電池在使用環節實現零排放,但制氫、儲氫、用氫等各個環節都需考慮氫氣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而這往往與成本控制之間存在一定矛盾。若要實現綠色低碳,就需增加相關投入,這也成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中的一個制約點。推進綠氫發展,正是當前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所面臨的核心課題。
從政策層面,大家可以看到,2024年國內發布了多項政策,各地也依然將其作為重點方向。我個人在政策研究方面經驗較多,先后負責過電池回收利用、雙碳政策、準入政策等工作。今年6月開始接手氫燃料電池領域,投入到這個崗位的研究中,可以說接了一個“燙手山芋”。燃料電池的政策制定、發展方向以及鼓勵措施,都面臨現實挑戰。例如燃料電池汽車示范群的補貼政策將于年底到期,我們在部委指導下也已召開座談會,探討補貼退出后產業如何持續發展。燃料電池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普遍面臨成本高、回報不及預期、資金周轉困難以及補貼發放等問題,經營壓力較大。“斷奶”之后,燃料電池企業能否自主生存,已成為嚴峻考驗。國家層面仍希望支持該產業,畢竟經過多年技術突破、創新與積累,如果放棄非常可惜。不少地方也在研究后續支持政策,包括補貼的產業范圍、方式與內容,目前仍在探索之中。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仍應堅定對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和推廣應用場景的信心。
從測試評價方面。我們也在開展電解水制氫、綠氫制備、車載液氫等領域的探索,并對燃料電池系統進行測試,從技術角度評估其推廣應用可行性。隨著綠氫需求的增長,必須建立和完善從材料、部件到系統的全鏈條測試評價體系。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該體系仍存在明顯的短板與不足。
從市場應用情況看,與電動車相比,正如方主任剛才提到的,電動車近年來尤其是過去三年呈現指數級增長,每年實現翻番;而燃料電池整體表現較為疲軟,主要源于其應用場景仍較為單一,目前主要集中在商用車、尤其是重型商用車領域,這直接限制了其應用范圍的擴展。總體來看,燃料電池正在向大功率和去集中化方向發展,特定區域內的應用成為產業化的重要路徑。我們仍需依靠政策支持、技術提升和氫能供給保障,持續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應用。
從區域發展方面看,大家應該對城市群試點工作有所了解。自2021年啟動示范城市群以來,廣東、河北、上海、京津冀、鄭州以及四川等地都開展了大量探索。各城市群在政策制定、技術突破和應用場景拓展等方面積極努力,推動了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和部件的發展,特別是在進口依賴環節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仍面臨協同不足、成本過高以及獎補政策退出后的可持續性等挑戰。
前段時間會議上,不少聲音擔憂補貼退出后行業難以自立。也有主管部門提出,如果當初沒有政策支持,是否還會發展燃料電池產業?這實際上是一個相互支持和共同探索的過程。事實上,如果國家當初沒有布局這一領域,今天我們可能甚至不會在此討論燃料電池汽車。從我長期參與國家政策研究與編制的經驗來看,產業發展往往存在一種兩難:鼓勵力度大時,行業門檻高被詬病;發展不及預期時,政策又被認為制定不準。因此,如何科學制定鼓勵政策,本身就是一大挑戰。通過城市群的示范推廣,我們正在摸索下一階段該如何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發展。主管部門也已匯總多方信息,正在研討今年補貼到期后的后續政策,行業和金融機構都在等待明確信號,是否還要繼續投資燃料電池汽車?是否還要堅持推動其發展?這已成為當前討論最激烈的話題之一。作為政策研究者和第三方機構,我們依然堅定支持國家布局該產業,支持其在特定應用場景中發揮優勢、實現商業化閉環,并相信其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
從國家層面來看,在“雙碳”和環保方面,大家也注意到歐盟近年來在某些政策上有所倒退。那么,中國還要不要堅持推進“雙碳”?從近期工作來看,中國是實實在在推進的,在綠電投入和環保工作上,我們不是空喊口號,而是真抓實干。盡管歐盟設置了不少綠色貿易壁壘,中國依然在積極應對。在發展清潔能源,尤其是風電、水電等技術的過程中,中國的綠電比例和碳因子正在逐步縮小與歐洲的差距,甚至在部分場景下已實現反超。
當前歐洲出現政策回調,國內也有企業提出疑問,別人都“倒車”了,我們還要不要做?但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我們現在也負責空調制冷機等相關工作,可以明確的是,中國對綠色低碳和環保投入的決心非常堅定。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仍然要堅持發展燃料電池汽車,即便其預期規模和效應目前尚不及純電動,但在特定場景和應用中,它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基于以上,我們也梳理出下一步對氫燃料電池的發展建議。
首要的是強化頂層設計。近期我們正配合工信等相關部委,撰寫多份研究報告,深入探討下一步如何優化燃料電池的鼓勵政策、激勵機制,以及補貼的方式與適用場景。
第二是構建長效的政策支持機制。如果補貼到期后支持中斷,燃料電池產業過去七八年的努力可能將面臨巨大困難。國家對這一產業的扶持至關重要。回顧新能源發展歷程,自2013年啟動以來,直至2020年市場規模仍有限;2021到2023年之所以顯著增長,正是得益于國家持續的補貼和政策堅持。從長遠看,這樣的支持對新能源產業發展依然十分關鍵。盡管我們在八大關鍵部件技術上實現了突破并取得全面進步,但在離子交換膜等核心環節仍存在短板,這也將是下一步需要重點攻關的方向。
第三是打造跨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目前五大城市群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需在全國更多特定區域推進布局。例如內蒙古、新疆等地幅員遼闊、氣候特征鮮明,東北地區也具備發展氫能產業的獨特優勢和應用場景。
第四是加強對示范車型的探索。我曾與玉柴的張松總交流,認為仍需進一步加強燃料電池相關車型的研發,特別是在冬季寒冷、長距離運輸需求明顯的新疆和內蒙古等地區,應用前景廣闊。
第五是推動多元化應用模式的探索。當前燃料電池汽車以車輛應用為主,但近期我們也在積極拓展工業領域的應用,如制氫、制氨、制甲醇等環節。氫能在工業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我們正在推進從汽車到工業的多路徑探索,并希望與行業專家共同研討,支持氫能在更多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第六是希望將燃料電池汽車納入國家“雙碳”體系和綠色布局中。大家都在談“綠色”,但如果使用綠氫會導致成本增加30%,低碳產品也同樣面臨成本壓力。國家目前正在加強碳足跡管理,今年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也發布了一系列認證標準,從全生命周期角度探索綠色低碳的應用價值。我們希望“綠色”不再只是增加企業負擔,以前制定綠色環保政策時,企業常反饋說“又是來增加成本的”。希望在“十五五”期間,能夠真正體現出綠色溢價能力,使低碳環保成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和宣傳亮點,最終在消費者端產生實際影響。這固然需要時間,但回顧“十四五”期間“雙碳”工作的推進,綠色發展已對消費者選擇產生了一定影響,盡管目前還不是決定性因素,大家仍會綜合考慮成本、美觀等多方面因素。綠色理念的融入,未來必將成為車企重要的競爭力體現。
最后,也借此做一個簡單介紹,我們在氫能領域圍繞數據、咨詢和平臺構建等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研究。雖然前路漫長,但我們有信心與各位專家共同努力推動燃料電池產業發展,也誠摯期望大家在政策、產業應用、區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寶貴建議。作為第三方機構,我們希望為各方面提供更多支持與服務。
由于會議安排,無法現場展示藍皮書,歡迎有興趣的同事聯系我們,我們將安排寄送。感謝泰達論壇提供本次發布機會,也感謝李主任對氫燃料電池提出的諸多見解。產業發展路徑本是多元的,氫能仍在不同場景、技術支持和政策配套中擁有探索的空間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