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現在很多汽車品牌,已經不使用真皮了。這也是最近幾年因為對環保的重視,畢竟不是只有新能源才是環保,不使用真皮也是環保的一種。不使用動物真皮之后,車企轉而采用合成纖維、植物性材料或再生面料來打造高端質感。
特斯拉自 2019 年推出 “Model 3” 起,已在全系車型中停用真皮;沃爾沃則宣布所有電動車型均不使用天然真皮。寶馬在 MINI 品牌中、奧迪與梅賽德斯 - 奔馳也在部分車型上推出 “純素內飾”;甚至雷諾經與動物保護組織 PETA 協商,決定在今年內實現全系車型無真皮化。現代汽車與起亞也在電動車型中融入這一變化。對于高端汽車品牌而言,天然真皮早已超越單純的材料屬性,成為一種象征。那么,汽車行業的 “無真皮宣言” 究竟是 “真正的革新”,還是僅僅停留在 “象征性姿態”?

【支持論】
第一,動物保護。真皮顯然來源于動物,尤其是鱷魚皮、鴕鳥皮等 “珍稀皮革”,更是直接牽涉動物虐待爭議。
第二,碳中和目標。畜牧業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威力更強的溫室氣體。因此,減少真皮使用被認為有助于應對氣候危機。
第三,化學物質爭議。公眾普遍認為,真皮加工(鞣制)過程中使用的鉻化合物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
正因如此,“植物性皮革” 或 “生物基替代材料” 受到廣泛關注。近期,這類材料的原料愈發多樣化,從蘋果渣、蘑菇菌絲體、玉米,甚至到咖啡渣都被納入研發范圍。

【反對論】
然而,針對無真皮化的反對聲音也不容小覷。皮革行業從業者強調:“汽車所用的牛皮、豬皮、馬皮,100% 是食用性屠宰的副產品。” 他們主張,只要肉類消費未減少,即便停止真皮生產,畜牧業養殖規模也不會隨之縮減;相反,若不使用真皮,會導致廢棄物增加,焚燒這些廢棄物還將消耗更多能源。按照這一邏輯,“合理利用真皮” 才是助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正確方式。
此外,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真皮特有的觸感、氣味與耐用性,至今仍是衡量高端內飾的重要標準。因此,即便奔馳等品牌宣布 “減少真皮使用”,也并未徹底停用真皮。

【“皮革” 的定義也在改變】
從當前標準來看,不少國家對于皮革的定義也在變化。比如日本工業標準(JIS)從今年起,將 “皮革(レザー)” 一詞限定為僅指代動物源性材料 —— 這一調整遵循國際標準(ISO)的規定。今后,石油或植物源性材料將不得再使用 “XX 皮革” 的表述。

這種定義上的變化預計不僅限于日本,還將逐步擴散至全球汽車行業。“純素皮革”“合成皮革” 等說法將逐漸消失,“生物材料”“超纖絨(Ultra Suede)”“再生面料(Recycled Fabric)” 等新術語將取而代之,成為市場主流表述。

【真皮使用:超越象征,回歸本質】
無真皮化的爭議,絕非簡單的 “用不用真皮” 問題。它本質上是對汽車行業如何平衡 “倫理、環境、消費者體驗” 三大核心維度的考驗。真正的高端質感,并非源于材料本身,而在于如何定義材料價值,并以有說服力的方式傳遞給消費者。汽車品牌所倡導的 “無真皮化”,最終唯有在技術創新與價值共識的平衡中,才能真正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