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國移動和中興通訊在北京搞了個大動作,正式掛牌成立“聯創+”自智網絡開放實驗室。這事兒看起來挺復雜,但簡單說就是兩家公司要一起研發讓網絡自己管自己的新技術。現場來了中國移動副總李慧鏑和中興總裁徐子陽,兩人輪流發言說這實驗室有多重要。
李慧鏑說現在通信行業壓力大,網絡越來越復雜,用戶需求也變多了,得靠新技術解決問題。中國移動之前提出了“三零三自”的理念,意思是未來網絡要實現零人工干預、零故障、零等待,然后讓網絡自己學習、自己優化、自己維護。他們還總結了一套方法,分五個方向推進: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優化流程,用自動化工具替代人工,用AI做創新,最后把數據當生產資料用。
徐子陽補充說人工智能會改變很多行業,中興和移動的合作是大勢所趨。中興這些年一直在搞自智網絡技術,比如參與制定標準、開發新設備,現在要和移動一起搞研發。他還提到實驗室會專注三個方向:用全鏈條技術解決難題,根據實際需求調整方案,通過開放架構讓其他公司也能參與進來。
這個實驗室具體要做啥?主要是把網絡和人工智能結合,研發四個核心技術:知識圖譜、圖神經網絡、推理大模型和多智能體協同。聽起來很高大上,但簡單說就是讓網絡能自己分析問題、自己修復故障,甚至自己升級。比如以后基站壞了,系統不用人去檢查,自己就能發現問題并解決。
不過技術攻關肯定有困難。李慧鏑提到現在自智網絡剛到L4階段,離完全自動化還有距離,需要突破很多技術瓶頸。比如怎么讓AI準確識別網絡問題,怎么保證數據安全,還有不同設備之間的協同問題。徐子陽也承認,要讓網絡設備和管理系統深度配合,得花不少時間調試。
實驗室未來會聯合更多合作伙伴,比如芯片廠商、軟件公司,甚至國外企業。李慧鏑說要加快技術轉化,不能光在實驗室里研究,得盡快拿到實際網絡里測試,看看效果好不好。他們計劃先在幾個省份試點,再推廣到全國。
現在通信行業競爭激烈,華為、愛立信這些公司也在搞類似技術。中國移動和中興的合作能不能搶到先機?關鍵看誰能先把技術做成熟,價格又能接受。普通用戶可能感覺不到變化,但以后用手機、上網時故障會更少,網速也更穩定。
實驗室成立后,接下來幾個月得先確定具體研究方向,組建團隊,然后開始做實驗。能不能如期完成目標還不清楚,畢竟技術難題不少。不過兩家公司都表態要加大投入,看來是鐵了心要在這塊市場分一杯羹。
這事對普通人影響可能不大,但對通信行業來說是個信號。以后基站、5G設備可能會越來越“聰明”,運營商的運維成本能降下來,說不定還能省下錢給用戶降價。不過技術落地需要時間,得等幾年才能看到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