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產品這個圈里有一個很奇妙的說法,就是“數碼產品的終點是‘帶屏智能音箱’”。有個大屏,能語音交互,支持AI大模型,幾乎是數碼產品最常見的進化路線,當數碼產品都具備了這些新特性,怎么看都很像“帶屏智能音箱”了。
要說變革最激進的,還得數汽車,能源形式徹底變了,座艙內的交互也從傳統的按鍵式,變成了觸屏式+語音式,聽起來也越來越像“帶輪子的智能音箱”。
卷到如今,智能座艙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已經能很好地識別不同位置、不同乘員的語音并用自然語言回應,還有問必答,各家的水平都大差不差了。如果還要卷,語音控制路在何方?答案或許就在汽車的外邊。
小米首款SUV發布之前進行過一系列的“擠牙膏”式賣點釋放,不久前,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又公布了YU7身上的一項新特性,并成為熱門話題,被廣泛關注——“小愛同學”不僅可以在座艙內交互,更可以在車外喚醒。
(圖片來自微博)
據了解,YU7車外配備了8套麥克風+1個揚聲器,分布在車身四周,實現360°無死角收音和語音反饋,據說有效喚醒距離達到30米。它還支持聲紋識別+數字鑰匙(UWB/藍牙)雙重認證,通過車主驗證才能進行車外語音交互。
從網友以及各路“真實車主”的反應來看,認為車外語音交互還是實用多過噱頭,SU7車主直呼“想要”,騰不出手開車門的小伙伴,這下找到了共鳴點。不難看出,小米品牌影響之下,車外語音交互被更多人看見,或許又會成為智能汽車下一個“爆點”。
極越“栽樹”、小米“乘涼”,車外交互開卷
在電車通看來,智能汽車領域的諸多新玩法和新特性,小米汽車都不一定是首發位,只是可能有“前人栽樹”的因素存在,當這項新特性來到小米汽車身上,會有更成熟的表現。比如小米YU7上的遠端儀表,類似的設計在阿維塔、寶馬上更早出現,但大家會普遍認為小米YU7的功能性更強。
不論是設計方案還是功能性,小米YU7的確展現出了“后來者”的優勢,提供更多的卡片自定義,用戶可以按需設置,實用性和自由度兼具。
實際上,車外語音交互也不是小米汽車最早開始做的。2023年,當時吉利和百度合作打造的汽車品牌還叫“集度汽車”的時候,他們的首款車型ROBO-01的賣點之一就是車外語音交互。
電車通曾受邀首批前去深圳的集度體驗店進行“開箱”體驗過,當時的ROBO-01在后視鏡下方、車輪周圍等位置配備了4組收音麥克風和揚聲器,用戶在車外有需要時就可以直接喚起語音助手,比如打開前備箱、后備箱門,又或者是直接打開/關閉車門(前提是車輛支持電動門),當時電車通就評價它為“帶輪子的智能音箱”。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這種特性后來還延續到了極越汽車品牌的量產車型——極越01上,電車通也曾受極越汽車的邀請前去體驗。我們當時的感受是,極越01上的“SIMO”助手對指令的響應速度很快,可以快速處理多個指令,還能精確分辨出真正在下指令的人是誰。
這套車外語音交互可以在離線狀態下進行,官方宣稱能做到500毫秒識別,700毫秒內響應,支持開關車門、后備箱門、充電口,還可以通過車外喚起語音助手實現自動泊車、播放媒體等,功能覆蓋十分全面。當然,極越01的車外交互也有專門的安全機制,同樣需要錄入聲紋之后才能使用。
但它也有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們總結下來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極越01的車外語音識別范圍比較短,離車2米開外,要大聲叫才能讓車輛感知到,基本上只能湊近才能喚醒。
第二是“SIMO”助手對指令的識別精度一般,經常出現“對牛彈琴”之類的溝通障礙,識別的穩定性也很容易受到周邊的噪音影響,如果你急著做點什么,你的耐心會很容易被耗光。電車通猜測,這些問題大概和收音麥克風的數量和布局有關系。
另外,國產頂級豪華新能源轎車之一蔚來ET9,車外配備了3個麥克風,用戶站在車頭就可以喚醒NOMI打開車門、前備箱之類的,只是它并不支持車外語音回應,只能直接執行指令。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定位相對入門的吉利銀河L6也支持類似的車外交互功能,利用車頭右側揚聲器發聲,靠車頭左側和兩側后視鏡上的3個麥克風收音,結合AI智能語音搜索引擎,也能實現開關空調、打開/關閉后備箱門等剛需功能,不過這個價位不能指望體驗有多好,據車主反饋外部揚聲器音質一般,車型官網介紹也沒有提到這個賣點。
至于小米YU7,目前可以知道的優勢點有幾個:第一是8個揚聲器,布局更均衡,可以更全面地收集用戶的語音;第二是有專門的軟件算法,能夠過濾環境噪音,有更好的環境適應性,指令響應能做到500毫秒內;第三是基于小米“人車家生態”,車外語音交互的范圍并不止于汽車本身,大概率還能聯動米家智能生態產品,拓展功能的場景覆蓋,還是值得期待的。
車外交互場景簡單,但技術難度不小
放眼整個汽車行業,車外語音交互還是很新的東西,搭載的車型寥寥無幾,極越汽車、吉利等品牌的嘗試也沒能掀起很大的討論度,只能說和功能是否雞肋無關。
小米汽車這一波宣傳,YU7的車外語音交互體驗如何還不得而知,往好了想至少把車外語音交互推到大眾視野面前,靠品牌影響力讓更多人知道了。
但比起智能座艙內的語音交互,車外的環境更復雜,存在太多不確定性干擾,比如暴雨、大風、施工場地等環境下帶來的噪音,極容易影響車外語音交互的體驗和效率。因此,車外語音交互不能直接照搬座艙內的那套,一方面要有足夠長的識別距離,還需要配合專門的降噪算法,提高識別準確度。
(圖片來自小米汽車)
畢竟能用到車外語音交互的場景,大多都在戶外或者地下車庫,用戶可能雙手都拿著東西不方便掏出手機或車鑰匙,動動嘴巴打開前備箱/后備箱,這是網友普遍能想到的使用場景。
又或者是結合車輛的智能泊車能力,可以直接下車對車輛發出指令,不需要在車里設置好再離車,體驗又能提升一個層次。這些場景雖然簡單,但具備一定的剛需和緊迫性,汽車的拾音和響應還真不能掉鏈子。
小米也不是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或多或少能夠從降噪耳機的開發經驗中獲得靈感和技術,電車通對YU7的車外交互并不會過分擔憂。
車外也是一個開放性的環境,必然會存在陌生人利用車外識別打開車門的風險,這就是大眾最擔心的安全問題,此前就有很多隔著車窗喚醒車內語音助手的測試,部分車型是能做到直接喚醒的,有一定的安全風險。好在車企都能在設計車外交互時意識到安全問題,聲紋+車鑰匙感應是目前最主流的驗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