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有三個永恒不變的追求——
更長的續航里程;
更快的充電速度;
以及更智能的輔助駕駛。
在充電速度從 3C、5C 沖到了 12C,輔助駕駛也從最開始的規則驅動向著體驗更好的世界模型等方向飛速發展之后,新能源汽車的下一個關鍵技術突破點很能是——固態電池。

▲ 新款極氪 001 峰值充電倍率可達 12C
傳統鋰離子電池使用液態電解質,存在易燃、易爆等安全隱患,而全固態電池采用固態電解質替代液態電解質,能夠顯著提升電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也比當今的鋰離子電池組更小、更輕、充電更快,還可以提供更高的產量和更長的使用壽命。

國內外汽車產業都在為此項技術投入了巨資,但遲遲未能有關鍵性的技術突破,量產時間也不斷跳票,從 2025 到 2026 再到 2027。
不過,近日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兩項突破或許能讓我們更早點用上固態電池。
10月7日,中國科學院等黃學杰團隊在《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發表了全固態電池研究的最新論文。
在他們的研究中,脫離實驗室環境之后,軟包電池實現300次循環后容量仍高于70%,并支持5C級充放倍率。

另外一邊,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科研團隊,也實現了固態電池界面阻抗和離子傳輸效率的打幅度降低,相關成果登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具體效果上,團隊做出來的一體化柔性電池,在反復彎折20000次后,性能幾乎沒下降。同時,復合正極的能量密度直接提升了約 86%。
國外車企們也為此投入了巨資。
2021 年以來,豐田一直與日本礦業公司住友金屬礦業合作開發固態電池所需的正極材料,他們最近又簽署了一項新協議,以加速這些正極材料的大規模生產。
豐田此前曾表現,他們有望于 2027-2028 年推出的第一代固態電池,可以達到近千公里續航,同時能夠在10 分鐘內從 10% 充電到 80%,第二代的續航里程更是將超過 1200 公里。

▲ 豐田展示的固態電池材料樣品
豐田之外,寶馬、本田、Stellantis 和梅賽德斯也正在大力投資固態技術,并且已經開始測試原型車。
不過從論文和實驗室到真正商業化量產落地,固態電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能夠更早用上的或許是半固態和準固態電池。
目前我們在市面上唯一能真正買到的半固態電池車型是上汽名爵 MG4 ,售價為 10.28 萬元的它搭載了由清陶動力生產的磷酸鐵鋰半固態電池,用 53.95 度的電池容量做到了 530km 續航,百公里電耗為 11.9 kWh。

▲ 上汽名爵 MG4
國內電池企業蜂巢能源也搭建完畢了首條 2.3GWh 的半固態產線已經準備完畢,今年將進行C樣的生產,其將為寶馬 MINI 的下一代車型供應半固態電池,到2026年年底將大規模量產,每年供貨量超 2GWh。
國軒高科則在 5 月份公布了自己的 G 垣準固態電池,其能量密度達到 300Wh/kg,能夠為純電轎車提供超過 1000 公里的續航里程。
在固態化設計下,其安全性能得到了極大提升,在 3mm 鋼針穿刺的嚴苛測試中,保持了「不起火、不爆炸」,在全生命周期內都可以穩定運行。

不過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則更推崇鈉離子電池的路線,他們在今年 4 月份發布了全新的電池品牌「鈉新」,將自己的鈉離子電池帶出了實驗室,即將實現商業化大批量的落地。
寧德時代的鈉離子電池可以做到在零下 40 度的環境下,依然保持 90% 以上的能量效率的同時將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了 175 Wh 每公斤,也支持峰值5C的充電速率和 500 公里續航,并且在針刺貫穿測試中做到無煙無感,鋸斷時不起火不爆炸。

最著急的當然是車企們,奇瑞正計劃 2026 年將能量密度達 600Wh/kg 的固態電池投入定向運營,全固態電池 2027 年實現批量上市。
長安汽車預計 2026 年實現固態電池裝車驗證,2027 年推進全固態電池逐步量產。
廣汽計劃 2026 年在昊鉑車型上率先量產搭載全固態電池。
東風奕派更是早在去年就在武漢建立了一條固態電池小批量生產線,計劃明年進行小批量試產。

或許,新能源汽車處在了又一次關鍵技術拐點的前夜。
未來三到五年,固態電池很可能成為新能源汽車競爭的「下一戰場」,誰能率先實現安全、可量產、低成本的方案,誰就將掌握新能源產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