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中元至,正是哀思故人時!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一個承載著人們對已故親人深深懷念與追思的特殊日子。這一天,民間習俗紛呈,無論是燒紙錢、放河燈,還是備辦齋飯,都是為了表達對亡者的緬懷之情,寄托生者無盡的思念。
中元寄哀思 燈下念故人,有關中元節的詩詞,愿天上親人,安息珍重。愿世上人間,平安團圓。
![]()
中元夜看月
唐-羅隱

朦朧南溟月,洶涌出云濤。
下射長鯨眼,遙分玉兔毫。
勢來牛斗動,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頭把白醪。
“朦朧南溟月,洶涌出云濤”,開篇描繪了一輪朦朧的月亮從南邊的大海上升起,仿佛從洶涌的云濤中涌現。“朦朧” 一詞增添了月色的神秘,“洶涌” 則突出了云濤的氣勢,為月亮的出現營造出一種宏大而奇幻的背景。
“下射長鯨眼,遙分玉兔毫”,月光向下照射,仿佛能照亮長鯨的眼睛,遙遠的天際,玉兔的毫毛也清晰可辨。此句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出月光的明亮和強大的穿透力。
“勢來牛斗動,路越宵冥高”,月光的氣勢使得天上的牛斗星都為之晃動,其路徑越過了幽暗的夜空,越升越高。進一步強調了月光的威力和高遠。
“竟夕瞻光影,昂頭把白醪”,詩人整夜仰頭瞻望這月光的光影,舉起白色的美酒。最后兩句描繪了詩人沉浸在這美麗的月夜之中,以酒相伴,抒發了他對這美妙夜景的喜愛和陶醉之情。
整首詩通過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和詩人自身的感受,展現了中元夜月亮的壯美和神奇,也透露出詩人在這樣的美景中的豪邁與愜意。
![]()
宮詞(其四十)
宋-王仲修

殿閣新秋氣象清,玉階露冷半彫蓂。
六宮最重中元節,院院燒香讀道經。
“殿閣新秋氣象清,玉階露冷半彫蓂”,描繪了宮殿樓閣在新秋時節,氣象清新,玉石臺階上露水清冷,蓂莢已有一半凋零。通過對宮殿環境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清冷、寧靜的氛圍。
“六宮最重中元節,院院燒香讀道經”,指出在宮廷中,中元節最為重要,各個宮院都在燒香并誦讀道經。此句凸顯了中元節在宮廷中的受重視程度以及莊重的節日氛圍。
整首詩展現了宮廷中元節的獨特景象,反映出宮廷在這個傳統節日里的特殊風俗和儀式。
![]()
中元連宿竹園劉叔嘉宅
宋-陳藻

朝朝風雨過中元,已熟之禾未易存。
正是忙時人卻暇,且偷佳節倒芳尊。
“朝朝風雨過中元,已熟之禾未易存”,詩人描繪了中元節期間天天風雨交加,就連已經成熟的莊稼也難以保存,透露出對農作物受損的擔憂和無奈。
“正是忙時人卻暇,且偷佳節倒芳尊”,在本該忙碌的時節,人們卻因為風雨而有了閑暇,姑且趁著中元節這個節日暫且放下煩惱,倒上美酒,享受片刻的閑適。此句反映出人們在困境中苦中作樂、自我寬慰的心態。
整首詩通過描寫中元時節的風雨和人們的應對,既展現了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又體現了人們在艱難時刻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
中元日得雨
宋-王十朋

秋陽亢流火,時雨洗中元。
既賀苗蘇槁,還欣暑滌煩。
德知天地大,功任鬼神言。
愿作老農圃,一犁耕故園。
“京國中元日,微風暑乍收”,開篇點明了地點是京城,時間是中元節,微風輕拂,暑氣剛剛消退,給人一種舒爽的感覺。
“鵲飛明月樹,人汎洞簫舟”,喜鵲在明月映照下的樹上飛翔,人們在吹著洞簫的船上游玩。這兩句描繪出了一幅優美、閑適的畫面。
“且喜深杯滿,休嗟大火流”,讓人高興的是酒杯斟滿,就不要感嘆夏日的流逝了。體現出詩人此時享受當下,珍惜此刻歡樂的心情。
“盂蘭僧社近,鐘鼓雜更籌”,附近就是舉辦盂蘭盆節法會的僧社,鐘鼓之聲和更籌之聲交織在一起。描繪了中元節特有的宗教氛圍和熱鬧場景。
整首詩圍繞中元節,既有自然景象的描寫,又有人們活動的展現,還有對時光和當下的感悟,營造出一種既熱鬧又略帶沉思的節日氛圍。
![]()
中元對客
明-趙舜舉

京國中元日,微風暑乍收。
鵲飛明月樹,人汎洞簫舟。
且喜深杯滿,休嗟大火流。
盂蘭僧社近,鐘鼓雜更籌。
“京國中元日,微風暑乍收”,開篇點明了地點是京城,時間是中元節,微風輕拂,暑氣剛剛消退,給人一種舒爽的感覺。
“鵲飛明月樹,人汎洞簫舟”,喜鵲在明月映照下的樹上飛翔,人們在吹著洞簫的船上游玩。這兩句描繪出了一幅優美、閑適的畫面。
“且喜深杯滿,休嗟大火流”,讓人高興的是酒杯斟滿,就不要感嘆夏日的流逝了。體現出詩人此時享受當下,珍惜此刻歡樂的心情。
“盂蘭僧社近,鐘鼓雜更籌”,附近就是舉辦盂蘭盆節法會的僧社,鐘鼓之聲和更籌之聲交織在一起。描繪了中元節特有的宗教氛圍和熱鬧場景。
整首詩圍繞中元節,既有自然景象的描寫,又有人們活動的展現,還有對時光和當下的感悟,營造出一種既熱鬧又略帶沉思的節日氛圍。
![]()
宣府中元夜即事
清-計東

邊月新秋夜,哀音四面齊。
戰場多舊鬼,野祭有遺黎。
柝亂愁人聽,風驚倦鳥棲。
遙遙天漢上,河鼓漸垂西。
“邊月新秋夜,哀音四面齊”,開篇描繪了邊地新秋的夜晚,四周傳來悲哀的聲音,營造出一種凄涼、壓抑的氛圍。
“戰場多舊鬼,野祭有遺黎”,指出戰場上有許多死去的戰士,幸存的百姓在野外祭祀。展現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百姓對逝去親人的緬懷和哀思。
“柝亂愁人聽,風驚倦鳥棲”,雜亂的打更聲讓愁緒滿懷的人更加心煩,風聲驚起了疲倦的鳥兒。通過聲音和景象的描寫,進一步烘托出不安和愁苦的情境。
“遙遙天漢上,河鼓漸垂西”,遙遠的銀河之上,牽牛星漸漸向西垂落。以天上星宿的移動暗示時間的流逝,也增添了一種空曠、悠遠的感覺。
整首詩在中元節的特定背景下,通過對邊地夜景、戰爭慘象、百姓祭祀等場景的描繪,反映了戰爭的傷痛和百姓的苦難,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憂思和感慨。
![]()
眼兒媚·中元夜有感
清-納蘭性德

手寫香臺金字經,惟愿結來生。
蓮花漏轉,楊枝露滴,想鑒微誠。
欲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
西風不管,一池萍水,幾點荷燈。
“手寫香臺金字經,惟愿結來生”,開篇描繪主人公親手抄寫香臺上的金字經文,表達了對來生再續緣分的強烈愿望,盡顯虔誠與執著。
“蓮花漏轉,楊枝露滴,想鑒微誠”,蓮花漏轉動,楊枝上的露水滴落,仿佛在見證這份微小而真摯的誠意。通過對環境細節的描寫,烘托出靜謐而莊重的氛圍,也進一步凸顯了主人公內心的懇切。
下闋 “欲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想要知道像荀奉倩那樣極度神傷的心情,只能向秋荷傾訴。這里用荀奉倩的典故,以古人自比,強調了內心的哀傷之深。
“西風不管,一池萍水,幾點荷燈”,最后幾句以景作結,西風吹過,不顧及主人公的哀傷,一池萍水晃動,只有幾點荷燈漂浮。營造出一種凄涼、孤獨的情境,更增傷感情緒。
整首詞在中元節的背景下,借景抒情,用細膩的筆觸抒發了對故人的思念、對緣分的期許以及無法言說的哀愁,情感深沉而含蓄,意境凄美。
![]()
滿庭芳·中元感賦
清-蘇穆

幾日新秋,西風向晚,又吹新月團圓。
畫樓人靜,衣袖覺輕寒。
漫道縈簾細雨,良宵也、別樣辛酸。
平池上,流螢露草,何處接荒原。憑欄。
看弱柳,絲絲都是,飛絮芳年。
奈纖影而今,不到鶯邊。
此際魂銷灞岸,歸期早、尚隔霜天。
傷心處,一聲梧葉,和露墜窗前。
詞的上闋開篇 “幾日新秋,西風向晚,又吹新月團圓”,描繪了新秋時節,傍晚西風輕吹,新月高懸的景象,既點明了時間,又為全詞營造出一種略帶清寒、略帶寂寥的氛圍。“畫樓人靜,衣袖覺輕寒”,從外景轉入室內,畫樓中寂靜無人,主人公感覺到衣袖間的輕微寒意,這種寒意不僅是身體上的感受,更暗示著內心的孤獨和凄涼。“漫道縈簾細雨,良宵也、別樣辛酸”,不要說那細雨縈繞簾幕,即使是本該美好的夜晚,也充滿了別樣的辛酸,凸顯了主人公內心的愁苦。“平池上,流螢露草,何處接荒原”,平池上有流螢在露草間飛舞,然而這美景不知與何處的荒原相接,流露出一種迷茫和無所依托之感。“憑欄” 二字,簡潔而有力,仿佛能看到主人公憑欄遠望的身影,充滿了惆悵。
下闋 “看弱柳,絲絲都是,飛絮芳年”,通過弱柳的絲絲柳條,聯想到過去如飛絮般美好的年華,今昔對比,更增傷感。“奈纖影而今,不到鶯邊”,無奈如今纖細的身影無法到達思念之人的身邊。“此際魂銷灞岸,歸期早、尚隔霜天”,此刻在灞岸銷魂,雖然歸期已早,但仍隔著霜天,表現出對歸期的急切盼望和現實中難以相聚的無奈。“傷心處,一聲梧葉,和露墜窗前”,以一聲梧葉和露墜窗前的景象作結,將傷心之情推向高潮,給人以余音裊裊、回味無窮之感。
整首詞情景交融,通過新秋的景象、畫樓的寂靜、流螢露草的迷茫、弱柳的回憶等諸多意象,細膩地抒發了主人公在中元節時的孤獨、思念、傷感和對未來的迷茫,情感真摯,韻味悠長。
![]()
倒犯·中元
清-周之琦

漏點、聽巖城漸移,翠林煙裊。
香花縹緲。圓鈴唱、夢魂驚覺。
瑤臺上步、秋影綃衣歸來好。
嘆鷲嶺尖風,月冷空相照。饌伊蒲、幾人到。
簫鼓畫船,黯黯湖堤,回腸還自繞。
路轉背雉堞,兔華落,羊燈悄。
念宋玉、愁多少。待殷勤、題箋傳遠道。
奈舊約參差,一夜蘭盆倒。紙錢飛去了。
“漏點、聽巖城漸移,翠林煙裊。” 開篇通過漏點之聲,聽聞巖城移動,翠林煙霧裊裊,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又略帶神秘的氛圍。
“香花縹緲。圓鈴唱、夢魂驚覺。” 縹緲的香花香氣彌漫,圓鈴的聲響將夢魂驚醒,增添了幾分空靈之感。
“瑤臺上步、秋影綃衣歸來好。嘆鷲嶺尖風,月冷空相照。饌伊蒲、幾人到。” 描繪了在瑤臺上漫步,秋影中身著綃衣歸來的美好情景,但又感嘆鷲嶺上的尖風,冷月空照,準備的伊蒲饌,來的人卻不多,透露出一種孤獨和凄涼。
“簫鼓畫船,黯黯湖堤,回腸還自繞。” 簫鼓聲聲中的畫船,湖堤上的黯淡景色,令人愁腸百轉。
“路轉背雉堞,兔華落,羊燈悄。” 道路轉彎背對雉堞,月光落下,羊燈悄然。描繪出一幅清冷的夜景。
“念宋玉、愁多少。待殷勤、題箋傳遠道。奈舊約參差,一夜蘭盆倒。紙錢飛去了。” 這里借宋玉之愁,表達自己內心的憂愁,想要殷勤地題箋傳至遠方,無奈舊約難全,一夜蘭盆傾倒,紙錢飛去,充滿了無奈和傷感。
整首詞通過豐富的意象和細膩的情感描繪,展現了中元節時的孤獨、憂愁和對往昔的追憶,情景交融,意蘊深沉。
![]()
賀新郎.中元感懷仍次前韻
清-陳維崧

節屆中元矣。九門邊、冷云新畫,明羅疊水。
朝罷千官紛笑語,知我凝情有幾。
悄背著、紅墻流涕。
慘不成行西苑柳,奈秋來、是物猶如此。
能禁得,幾場雨。總調姜橘徒然耳。
想珊珊、魂來也怯,路三千里。
亟倩蘭陀張凈饌,拋作貝多羅子。
早勘破、人間生死。
覺路蓮燈飄萬盞,盡胭脂、傾向銀塘里。
化一片,彩霞起。
“節屆中元矣。九門邊、冷云新畫,明羅疊水。” 開篇點明中元節的到來,描繪了九門之外的清冷景象。
“朝罷千官紛笑語,知我凝情有幾。悄背著、紅墻流涕。” 朝廷官員們下朝后的歡聲笑語,與作者的凝重深情形成鮮明對比,他獨自在紅墻背后流淚,凸顯了內心的孤獨和傷感。
“慘不成行西苑柳,奈秋來、是物猶如此。能禁得,幾場雨。” 西苑的柳樹凋零慘狀,感慨連景物在秋天都如此凄涼,又怎能禁得住幾場秋雨的摧殘,借景抒情,烘托出悲秋的氛圍。
“總調姜橘徒然耳。想珊珊、魂來也怯,路三千里。” 即便準備了姜橘等祭品,也只是徒然,想象著遠方的魂魄歸來也會膽怯,路途遙遠。
“亟倩蘭陀張凈饌,拋作貝多羅子。早勘破、人間生死。” 急切地請人準備干凈的祭品,作者早已看破人間的生死。
“覺路蓮燈飄萬盞,盡胭脂、傾向銀塘里。化一片,彩霞起。” 最后描繪了中元節覺路上飄著萬盞蓮燈,如胭脂般的色彩傾入銀塘,化作一片彩霞升起,畫面壯美,給整首詞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
這首詞既有對現實的無奈和傷感,又有對生死的超脫和釋然,情感跌宕起伏,意境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