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針對網絡上流傳的“普拉多銷量慘不忍睹”的不實言論,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企劃部部長趙東在社交平臺上作出回應。他直言,在40萬元以上的硬派越野市場,普拉多依然穩居銷量冠軍。

數據顯示,在今年7月,普拉多以1792輛的成績位列細分市場榜首,遠超豹8、福特烈馬、坦克700新能源等競品車型。趙東也進一步強調,普拉多的優勢在于核心技術,尤其是全時四驅系統,而并非部分競品強調的“冰箱、彩電、大沙發”等舒適性配置可以替代。
在他看來,用戶不是傻子,他們用錢包投票的結果足以證明,沒有同類產品能與普拉多正面競爭。他還表示,“很愿意讓用戶聽到不同的聲音,但不包括謠言,欺騙消費者不是愛國。”
這番話并不僅僅是對一個銷量質疑的回應,更像是一場關于“話語權”的宣戰。在過去,合資車企的高管極少在輿論場上親自下場表態,多數情況是用直觀的銷售數據或營銷宣傳來間接回應市場聲音。這種策略在信息傳播相對單一、市場競爭相對緩和的年代或許行得通。

但在當下流量為王的語境中,用戶認知在碎片化信息的沖刷下不斷被重塑,合資車企繼續選擇“沉默”幾乎等同于“放棄”解釋權。尤其當新勢力頻繁選擇與合資車企對標,甚至以夸張的表達進行流量化營銷時,合資車企如果在面對一些有爭議性的話題繼續“佛系”、繼續“不爭辯”,就很容易被市場邊緣化。
合資車企過去的“沉默”確實讓市場誤解甚至“隨便糟蹋”,怎么解讀反正也沒人理。趙東的回應,其實就是“不再忍”的轉折。要傳遞的是一種合理的“尊嚴感”:合資車企有底氣,不該被無端質疑。雖然轉型稍微慢了一步,但也絕不是一些人眼中的不行了。
事實上,普拉多之所以敢于以“全時四驅”作為技術標簽,底氣并不只是銷量數據支撐,而是建立在長期技術積累之上的產品自信。業內人士指出,四驅系統大致分為全時四驅、適時四驅和分時四驅三種類型。適時四驅在大多數情況下以兩驅為主,只有在必要時才介入四驅;分時四驅是硬派越野車的象征,需要駕駛者手動切換兩驅和四驅,是場地專業硬派越野車的象征。而全時四驅顧名思義,指的是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始終保持四輪驅動的模式,它依賴中央差速器來分配前后軸的動力,能夠應對各種復雜路況。無論是濕滑路面、積雪坡道,還是高速過彎、緊急變道,全時四驅都能快速響應。

然而,全時四驅系統由于結構復雜、成本高昂,還伴隨傳動效率下降和油耗上升,其對于研發能力和制造工藝提出了極高要求。業內人士甚至表示,嚴格意義上來說,市面上90%以上打著“全時四驅”標簽的車型都稱不上真正的全時四驅。正因如此,能長期堅持并不斷優化這一技術的車企寥寥無幾。而普拉多之所以能在用戶群體中積累長久口碑,靠的正是這種經得起考驗的硬實力。
換言之,在“后來者”以“冰箱、彩電、大沙發”打造差異化優勢之前,普拉多早已憑借可靠的四驅性能和長期耐用的機械品質,為自己樹立起不可替代的產品壁壘。也正因如此,即便新能源大潮洶涌而來,普拉多依舊能在硬派越野這一細分市場保持穩定的統治力。

事實上,這并不是趙東第一次在社交平臺上選擇下場“硬剛”。自今年以來,他曾多次通過社交平臺直接與用戶溝通,并親自出境拍攝系列汽車知識科普視頻。不久之前,他還曾公開糾正部分車企在新車宣傳中關于“輪軸比”的概念錯誤。相較于此前合資車企和用戶之間的“距離感”,很多網友評價:“一汽豐田越來越有‘活人感’了。”
這種變化背后,是合資車企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在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的當下,僅靠產品力無法撐起品牌競爭優勢,必須補上與用戶溝通的短板。普拉多的銷量質疑事件,正好成為了一個窗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汽豐田不僅是在為一款車辯護,更是在嘗試奪回屬于合資車企的話語權。
回望普拉多事件的輿論走向,不難發現,一汽豐田真正想要傳遞的信息,并不僅僅是銷量數據或四驅系統的專業解釋,而是希望在流量喧囂中重新強調“汽車產品的本質”。趙東的發聲,恰恰是在提醒行業:汽車的本質,仍然是能陪伴用戶十年、二十年的長期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不是短期熱點帶來的所謂的“情緒價值”。
因此,普拉多銷量之爭,表面上看是一次關于“數據真偽”的辯論,實則背后隱藏著合資車企對自我定位與傳播方式的反思。在業內人士看來,合資車企在現階段的反擊不僅僅意味著研發本土化和供應鏈在地化,更重要的是合資車企在掌握了產品話語權和主動權之后,進一步推動本土化的營銷體系變革。當車企能夠通過直面用戶疑問、正面回應爭議,打破長期以來“高冷、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才算是真正贏回了主動權。
換句話說,真正的挑戰,并不在于普拉多能否繼續守住細分市場的冠軍,而在于一汽豐田以及其他合資品牌,能否在喧囂的流量場中,找回屬于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