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會數據顯示,我國2024年新能源乘用車產量突破1218.5萬輛,同比激增36.4%;零售銷量高達1089.9萬輛,滲透率直逼47.6%。看起來,新能源浪潮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重塑汽車版圖。然而,作為關鍵配套的新能源車險市場,卻深陷尷尬漩渦。2024年行業承保量達3105萬輛,保費規模1409億元,卻錄得近60億元承保虧損。在2795個投保車系中,137個賠付率突破100%警戒線。

一邊是車主年復一年為上漲的保費叫苦不迭,另一邊是險企在虧損泥潭中進退兩難!上下游冰火兩重天,新能源車險為何陷入如此困局?
個人看來,造成這一困局的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新能源汽車的結構性差異直接推高了保險風險。
眾所周知,新能源車三電系統如同車輛精密而脆弱的神經中樞,然而其保險責任與傳統燃油車迥異,暗藏玄機。車企大力宣傳的一體化壓鑄、電池車身融合等技術雖提升了剛性,卻埋下事故后只換不修的隱患。這表面光鮮的安全升級,代價卻轉嫁給了維修賬單和保險池,令人唏噓。動力電池更是堪稱吞金獸,其成本動輒占據整車半壁江山。可是在發生事時,輕微磕碰就需整塊更換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某50萬元插混車更換小容量電池報價30萬;某20萬元純電車換電池費用竟超50萬。如此脆弱的電池設計遇上高昂的更換成本,簡直將車主和險企同時置于“被綁架”的境地。
更令人頭痛的是,新能源車迭代速度令人眩暈。傳統燃油車五年一換代的節奏被徹底顛覆,主力車型一年一換代成常態。其中001甚至在半年內完成兩代更迭,導致三代車型同堂銷售。這種近乎狂飆的更新速度,直接扼殺了配件通用性,將維修成本推向云端。 加之高壓快充、智能駕駛部件集成于保險杠等部位,小剮蹭往往需連帶更換昂貴傳感器。智能化光環下,是風險評估體系難以跟進的茫然與維修經濟的崩塌。

其次,數據壁壘已經成為新能源車險發展的最大障礙。車企掌握著電池健康度、駕駛行為、自動駕駛數據等核心信息,這些正是險企實現精準定價的 “密碼”。然而,比亞迪收購易安財險、特斯拉成立保險經紀公司等案例顯示,車企正試圖構建自身保險生態閉環,以數據優勢爭奪產業鏈話語權。這種零和博弈思維導致數據共享舉步維艱,車企擔心商業機密泄露,險企則因技術能力參差不齊難以獲得信任。雙方在數據高墻兩側對峙,這場“羅生門”嚴重拖累了行業成熟步伐,實屬短視。

更令人擔憂的是,數據缺失直接導致定價失真。其中當前新能源車險仍采用與燃油車類似的定價模型,未能有效區分家用與營運場景、駕駛習慣差異等變量。例如,網約車出險率是家用車的 2.4 倍,但大量車主以家用車名義投保,這導致了保費與風險嚴重錯配。
除此之外,新能源車不同的使用場景也正在重構保險風險圖譜。其中網約車等營運車輛占比攀升,顯著推高了整體出險率,數據顯示,新能源車綜合出險率達 35%,是燃油車的兩倍以上,而網約車賠付率更是高達 130%-140%!疲勞駕駛、新司機占比高、安全管理分散等問題,使得網約車成為賠付重災區。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車主將家用車違規用于營運,保險公司卻因數據不足難以識別,這進一步加劇了風險敞口。

面對這樣的糟糕的現狀,相關監管部門并未作壁上觀。2024 年《關于切實做好新能源車險承保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 “愿保盡保”,并推動建立高風險車輛承保機制。上海等地通過險企 “輪值” 方式分擔風險,部分地區試點 “基礎 + 變動” 組合產品,根據行駛里程、駕駛行為動態調整保費。
個人看來,這些舉措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徹底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多方合力。比如推動車企與險企建立安全、互信的數據共享機制;制定適應三電系統及智能部件的科學定損維修標準;探索基于實際使用場景的差異化定價模型等。唯有穿透數據迷霧、平抑維修成本、精準識別風險,才能讓新能源的滾滾車輪,不再碾壓保險行業的健康未來。
車叔總結
新能源車險的困局本質上是產業轉型期的陣痛,而在這場產業變革中,險企、車企和消費者都是局內人。唯有多方協同、相向而行,才能讓新能源車險真正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潤滑劑,而非制約發展的絆腳石。隨著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的持續推進,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更高效、更公平的新能源車險市場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