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引擎,正推動著城市不斷向前邁進。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成果斐然:研究經費投入持續增長,創新平臺大量涌現,技術交易市場日益活躍。
上海、深圳、杭州等標桿城市憑借獨特模式脫穎而出。上海以國際化科創生態匯聚資源,深圳依靠民企主導型創新激發活力,杭州借助數字經濟賦能平臺企業。
這些城市成功的背后,有著各自的關鍵要素:或是全球視野與資源整合,或是靈活機制與完善產業鏈,又或是深厚數字基礎與優越政策環境。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標桿城市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成功經驗深度分析報告(2025 版)》,深入剖析全國重點產業規劃及整體科技創新狀況,詳細解讀上海、深圳、杭州等十個標桿城市的產業發展歷程與科技創新秘訣,并針對不同城市的發展需求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本報告現在可以申請限時“免費閱讀”,請搜索“中投顧問”,進入公司官網后,任意聯系方式均可聯系申請。
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排頭兵,常州在產能規模與產業集聚度上成績斐然,但也面臨技術“卡脖子”、產能過剩、人才短缺等現實挑戰。為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從“新能源之都”到“全球產業高地”的跨越,常州正以技術突圍、出海戰略和人才飛地為破局抓手,同時錨定未來發展方向,謀劃產業升級新藍圖。
一、破局路徑:突破發展瓶頸的創新實踐
(一)技術突圍:攻克核心技術壁壘
在碳化硅功率器件領域,常州聯合微電子中心(UMEC)組建專項攻關團隊,聚焦車規級碳化硅芯片研發。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開發出的碳化硅MOSFET器件導通電阻較傳統硅基器件降低40%,功率密度提升3倍。依托規劃中的車規芯片中試線,預計2025年實現量產,屆時可使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效率提升至98%,續航里程增加15%。
產學研合作方面,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聯合181家產學研用單位,構建“基礎研究-中試驗證-產業應用”的創新鏈條。通過“揭榜掛帥”機制,已解決動力電池熱失控預警、電機高效冷卻等23項關鍵技術難題。例如,與清華大學合作研發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助力本地企業產品競爭力提升。
(二)出海戰略:拓展國際市場版圖
海外基地建設上,常州企業加速全球化布局。寧德時代匈牙利10GWh動力電池工廠已投產,產品供應寶馬、奔馳等歐洲車企;蜂巢能源印尼基地規劃產能20GWh,配套東南亞新能源汽車市場,有效規避歐盟碳關稅和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帶來的貿易壁壘。2024年,常州新能源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70%,其中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占比達45%。
在加氫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常州試點“油氫合建”新模式,已建成5座加氫站,單站日加氫能力達500kg。通過支持企業在海外投資建設加氫站網絡,同步輸出制氫儲氫技術,推動新能源全產業鏈“走出去”。
(三)人才飛地:構建創新人才生態
上海張江和北京中關村研發中心已吸引超300名高端人才入駐,重點攻關智能駕駛算法、車規芯片設計等前沿技術。研發成果通過“技術直通車”快速導入常州生產基地,如上海團隊開發的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從原型到量產僅用8個月,使本地車企產品迭代周期縮短40%。
人才政策方面,常州推出“龍城英才計劃2.0”,對合成生物、氫能等新興領域頂尖人才給予最高500萬元項目資助和購房補貼。“政企直通車”平臺實現人才政策“一鍵申報”,2024年累計兌現補貼超3億元,人才凈流入率同比提升25%。
二、未來方向:打造全球產業新高地
(一)建設“全球動力電池之都”
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聚焦固態電池研發,已建成國內首條GWh級半固態電池中試線。計劃2025年實現固態電池量產,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循環壽命超5000次。同時,研究院牽頭制定固態電池安全標準,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
全球鋰電產業聯盟由常州聯合特斯拉、松下等30家國際企業發起成立,將圍繞電池回收利用制定國際標準。規劃建立全球電池碳足跡數據庫,推動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提升常州在全球鋰電產業的話語權。
(二)構建智能網聯汽車高地
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測試中心在溧陽投建,規劃120公里開放測試道路,涵蓋高速、城市、鄉村等全場景。首批開放L4級自動駕駛路權,吸引百度阿波羅、小馬智行等企業入駐測試。中心配套建設5G-V2X車路協同系統,可實現車輛與基礎設施的毫秒級通信。
“新能源汽車+元宇宙”融合方面,常州企業聯合高校開發車載AR-HUD系統,可實時投射導航、路況預警等信息,提升駕駛安全性。規劃建設虛擬駕駛仿真平臺,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優化自動駕駛算法,預計2026年實現商業化應用。
(三)強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產業鏈強鏈補鏈行動聚焦車規芯片、線控底盤等薄弱環節。車規芯片中試線計劃投資50億元,重點突破MCU芯片、傳感器芯片等產品;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園引入華潤微電子等企業,打造從材料生長到器件封裝的完整產業鏈。
產業生態建設方面,常州將深化“鏈長制”,圍繞動力電池、智能網聯汽車等6條重點產業鏈,實施“一鏈一策”精準招商。目標到2027年,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突破1.5萬億元,集聚企業超6000家,建成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之一。